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何琪 孫建
聯系王占軍,大多數時間都在下鄉。他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鹽池綜合試驗站站長、自治區牧草首席專家、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副所長。
最近,他又“駐扎”在了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大水坑鎮,帶著科研人員開展草地資源監測和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作。
在寧夏,面積最大的土地類型就是草原。這里天然草原面積達3046.5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9.1%。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愈加凸顯,主要表現為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及人為活動導致草原面積逐步減少、天然草原草地生產力等級較低、有害生物危害逐步加劇、生態建設及可持續利用缺乏科技支撐。
難題怎么破?近年來,寧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封、種、改”多措并舉,“喬、灌、草”合理配置,全面加強草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用“科技方”捍衛了一方的綠意。
科研工作者在鹽池要啃“硬骨頭”
寧夏是我國北方農區與天然草地牧區接壤的過渡地帶,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蒸發量卻高達2900毫米以上,草地類型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為主。因降水嚴重不足和風沙的危害,致使天然草場退化,植被成分較單一,生物多樣性下降。
草好,地好,環境好,經濟就好。
“在長期粗放管理方式下,生態系統平衡失調,穩定性極差,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弱,已成為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蓖跽架娭赋?。
正因如此,封育禁牧的自然恢復模式與人為干預的補播模式的長效機制,長期演變過程中植被群落、土壤、昆蟲群落等的變化規律,以及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研究,成為他們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初秋時節的西北,早晚涼意甚濃,草色也由青漸黃,讓科研人員加緊了攻堅克難的節奏。
由王占軍所在的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聯合寧夏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自治區草原工作站、寧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的“寧夏草地資源評價及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向課題發起挑戰。
項目觀測點設在緊挨毛烏素沙漠的鹽池縣,這里的老百姓曾經常年過著“一年四季黃沙風,地無收成難生存”的生活。占地面積210畝的寧夏荒漠草原生態修復野外定位觀測區,意義重大。
很多技術上的嘗試和突破,都在這里展開。
觀測區里,你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土壤、各種形態的植被,有的區域能根據觀察需求隨時“降雨”,有的區域卻被棚子遮住“減雨”,這些都為方便科研人員觀察生物生產力、養分循環、水分循環、能量平衡等。
草地資源大數據庫平臺、優良鄉土牧草種子繁育技術、害蟲定量風險評估……項目開展5年來,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蒲腥藛T共建立核心示范區8個,示范面積2.23萬畝,累計推廣應用24.2萬畝,使退化草原綜合改良示范區植被覆蓋度增加了16.25%,優質牧草比例提高20%,草原害蟲防效達80%。
“我們首次構建了集植被、土壤、水環境、昆蟲群落為一體的草地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對促進草原生態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蓖跽架娬f。
“有些技術適合,我們也都立了項”
草原生態修復不斷提升,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科技項目的有力支撐。
截至“十三五”末,寧夏草原植被蓋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6.51%,較“十二五”末提高了3.51個百分點。翻閱2022年寧夏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領域第一批立項項目表,與草原生態修復相關的項目就多達8個。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寧夏大學農學院草學學科胡海英教授負責的“半干旱區退化草地恢復關鍵技術和利用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
針對寧夏半干旱區草地大規模退化嚴重、多元化優質飼草匱乏以及種養結合不緊密等問題,該項目將通過研發退化草地“施肥-深松-淺旋-補播”增草增效關鍵技術,篩選草-畜(禽)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最佳模式,示范推廣退化草地生態恢復與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成套技術體系,實現草地資源高效利用和草畜一體化。
寧夏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張磊告訴記者:“寧夏是全國重要的生態節點,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又占總面積的1/3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是我們近年來的重點支持對象?!?/span>
特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把生態優先戰略列為發展五大戰略之一,要實現自治區黨委“打造綠色生態寶地”的戰略目標,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做好戰略謀劃,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耦合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張磊解釋道:“有些項目不確定在草原開展,但技術適合草原修復,我們也都立了項?!?/span>
比如寧夏大學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施的“寧夏中部生態脆弱區生物結皮與植物修復技術及其水土保持效應”項目,將生物結皮與植物相結合,通過典型區樣方調查、無人機攝影技術、人工培養技術以及室內外模擬及原位監測,研究生物結皮與植物物種組成及分布特征,篩選優勢物種進行人工培育并明確其生態適應性,進一步確定水分限制條件下生物結皮與植物相結合的空間優化配置方案,進而研發適用的綠色可持續生態修復技術。
“我們力爭在3年實施期內,解決寧夏中部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水分承載力低、植被建設困難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痹擁椖控撠熑?、寧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辦公室主任齊拓野表示。
院士等“高端智庫”加盟研究隊伍
在助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大潮中,荒漠和草原生態領域還出現了“高端智庫”的身影。
6月21日,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承擔、馮起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戰略研究”,在銀川市正式順利啟動。
“為進一步優化荒漠、草原評估指標,科學評估近40年來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建設的成效,闡明氣候變化及管理政策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提出荒漠草原合理利用的可行性及利用途徑,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頂層設計立項了這一項目,特委托馮起院士領銜承擔?!睂幭目萍紡d二級巡視員徐萬仁說。
歷經半年時間的論證、評審等環節,在全國疫情剛剛緩和之際,馮起院士立即親率團隊來寧啟動項目,把脈問診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利用。
這也意味著,更高質量的草原生態保護即將在寧夏展開。
王占軍和他的團隊是該項目核心研究小組成員,他深感責任重大?!斑@次的研究項目中有一個要求我們,要提出新時代寧夏荒漠與草原保護利用中的關鍵科技問題和科技攻關方向?!蓖跽架娬f,這也是多年來團隊每一位研究人員的工作之一,他們將繼續努力,期待厚積薄發。
2021年年底,自治區出臺《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將以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為主線,以加強草原資源保護為核心,以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為抓手,以培育穩定草原生態系統為目標,切實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草原生態系統要素融通創新,這亦是科技管理部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未來,寧夏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鏈條系統治理,整合區內外生態環境領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伙聯盟”,一方面重點打造六盤山野外觀測站,另一方面圍繞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草原生態系統維持、沙漠高效治理等布局技術攻關。
“希望各方能夠群策群力、眾志成城,結合寧夏實際情況,科學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毙烊f仁說。
(寧夏農林科學院供圖)